【基层治理创新】基层减负新实践:打通基层数据孤岛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1日

  
                           基层治理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自从2019年中央定调“基层减负年”以来,全国各地通过各种举措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作为社会治理的根基,基层依然面临着“人少事多”“权少责重”的现实问题,基层减负作为一项需要长期抓、抓长效的工作,依然不容懈怠。                        

 

              

 

                                                        

01

                        

           

       

            

高起点布局基层治理创新

       

           
                   在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特别是经历2020年新冠疫情的考验,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成为共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芜湖)(以下简称研究院)依托中国科大和芜湖市的共建优势,不断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在深耕智慧城市领域的同时,聚焦基层治理,充分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数据驱动、协同共治的治理能力,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主导、多元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基层减负,成为研究院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首个突破口。今年以来,研究院成立基层治理专项攻坚组,在安徽省选择三个单位(芜湖2个、合肥1个)作为试点单位,坚持应用导向,整合科研、技术和产业力量,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             
                                                               

02

                        

           

       

            

“基层减负”难在数据孤岛林立

       

           
              研究院调研发现,在基层,上面的“千条线”落到基层的“一根针”,最基础的数据问题依然严峻。    千条线背后对应的是国家、省、市各类业务系统,分别由不同单位承建,数据结构、数据字段、数据标准均不统一。    基层的干部职工忙于到处“采数字”、埋头“想数字”,再到对应系统“填数字”,没有精力抬头去看群众,没有时间去服务群众。          以芜湖市弋江区中南街道滨江社区为例,研究院共梳理社区日常工作事项104项,涉及登记上报类事项41项,占比达41.6%,均由人工从各种excel或纸质表单中查找,手动“复制粘贴”到各业务系统中,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难以保证录入准确性。    在信息技术支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量重复性的数据采集、录入工作,占用了基层人员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基层数据孤岛林立,而打通各系统平台接口,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系统化填报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这是摆在当前基层治理工作首当其冲的痛点和难点。

   

研究院认为,打通基层数据孤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从全面理解基层业务入手,要尤其发挥好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以数据驱动业务,以精细化治理服务群众,为基层治理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03

                        

           

       

            

构建数字化治理底座打通数据孤岛

       

           
              

研究院基层治理攻坚组扎根试点社区,驻点办公、深入一线、直面问题,真正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支撑基层治理创新。

    

 

    

img1 

    

 

    

在滨江社区,研究院目前已完成了基础调研、现状剖析、问题聚焦,并凝练出创新基层治理的整体规划。针对困扰基层的数据问题,研究院全面梳理基层台账,对社区日常工作的事项清单、数据清单等进行模块化、标准化处理。基于大数据和新型算法碰撞出精准的数据结果,构建出人口、法人、部件和事件的数字孪生底座,研发全息画像模型,真正掌握基层底数,数据完整可用。联合首个孵化公司数安桥共同研发了数连通数据智能机器人,真正打通数据孤岛,并在滨江社区试点启用。

    

数连通数据智能机器人如同一位无形的数字化“智能员工”,通过实时智能校验和AI技术,实现基层社区台账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录入,极大减少基层员工的重复性工作,也为后续的精细化治理奠定基础。目前,数连通机器人已完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5类业务的字段逻辑对应和系统打通,其中前3类业务9月份填报工作已通过填报机器人自动完成。针对梳理出的53张高频报表的708个字段,数连通数据智能机器人通过自动采集、录入,预计基层员工数据采集、重复录入的工作量可以减少85%。

    

 

         

img2 

        

 

    

层数据从人工采集填报到智能分析验证自动填报的转变,充分凸显研究院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上的核心能力构建一是汇聚治理多源异构数据,构建全息业务画像模型,使传统数据采集工作逐步转变成数据核验。二是基于机器学习、知识图谱、NLP等算法,解决地址识别匹配、数据标准化等问题。三是AI赋能,机器人实现自主学习,通过算法辨识交互界面,自动生成操作流程,代替人工完成重复工作。

    

 

                                                                                     

04

                                 

                 

             

                     

基层治理创新的整体思路

             

                       
                      

解决基层数据重复采集、重复录入的减负难题,是研究院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举措,也奠定了基于数据驱动、技术支撑的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础。

      

研究院创新基层治理的整体思路是: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政府主导,整合多方资源参与,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芜湖的试点社区,到2020年底,研究院将完成滨江社区所有高频报表自动生成,完成中南街道范围重复录入事项的自动填报并基于试点社区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以点带面,进一步建设城市信息模型驱动的数字孪生城市,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此为样板,该做法正快速复制到芜湖市鸠江区官陡街道、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

      

依托3个试点单位,研究院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减负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可快速复制,覆盖整个城市级的业务水平,并具备向外推广的产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