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坚持“双链融合” 激活产业创新平台“创新担当”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1日

  
  

9月10日,芜湖市政协召开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暨“抢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资政会。中共芜湖市委书记潘朝晖,芜湖市政协主席张峰等市领导出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承孝敏应邀参会,并以坚持“双链融合” 激活产业创新平台“创新担当”为主题作大会发言,为芜湖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img1 

 

承孝敏在发言中说,近年来,芜湖市相继建成 42 家重点创新平台,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有力支撑了芜湖现代化创新之城建设。目前,芜湖市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大都处于探索阶段,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亟待实现从“有”到“优”的提升。

 

img2 

 

发言中,承孝敏从整体规划和服务效能、运营管理机制、自我造血功能等方面分析了芜湖产业创新平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三点建议: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支持创新平台提升科技供给能力;进一步对标长三角核心城市,下足绣花功夫优化营商环境。

承孝敏的大会发言紧密结合芜湖产业创新平台发展的实际情况,既分析了当前芜湖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也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为芜湖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了参考。

     

 

   

 

   

 

   

附:在芜湖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暨“抢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资政会上的发言(部分摘录)

   

 

       

 

                                     

坚持“双链融合”

        

激活产业创新平台“创新担当

             

         

                         

 

               产业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是一个城市的“创新担当”。近年来,芜湖市相继建成 42 家重点创新平台(其中市政府直接投资建设 6 家),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有力支撑了芜湖现代化创新之城建设。目前芜湖市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大都处于探索阶段,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亟待实现从“有”到“优”的提升。      

      

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有效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以市场的力量为主导配置科技、人才、金融等创新资源,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动市场驱动型的创新创造。       发挥“有为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优化配置扶持政策、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用,       针对创新平台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支持方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财政拨付、政府引导基金以及社会资本,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支持创新平台成立混合所有制的运营公司,以更大的灵活性参与市场竞争,为应用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提供稳定、持续、精准的政策环境。                   
                   二、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支持创新平台提升科技供给能力。                      

统筹布局全市创新资源,结合产业需求科学制定全市创新平台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较为完备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政策引导创新平台提高站位,既要“顶天”服务于国家战略,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加快研发应用;也要“立地”面向市场和实际应用,推动科技成果精准供给、精准对接、高效转化,提升创新平台科技供给能力。优化创新平台考核机制,聚焦应用研发产出、成果转化效益、服务企业能力、企业孵化质效等范畴构建多层次绩效考核体系,引入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新的激励模式,激励创新创造者直接获得回报。

      

 

      

三、进一步对标长三角核心城市,下足绣花功夫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长三角核心城市,优化“1+5+6”产业政策,聚焦新基建重点产业方向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坚持政策轻量化、落地重量化,提升政策的可行性。建立创新政策即时评价机制,把政策落地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作为政策效度评价的核心指标,确保政策体系的有效性。着力优化人才政策,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简化人才政策兑现审批流程,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服务流程上形成芜湖特色。加快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强化创新平台的市场导向,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