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承孝敏在《芜湖日报》发表题为《培育数字经济新引擎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理论文章,分析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并从优化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壮大数字经济研发创新平台、招引培育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和加强与长三角数字经济联动4个方面,为芜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现公众号予以全文刊登,供交流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今年以来,数字化技术的强大优势在应对疫情大考中进一步凸显。从“O2O”到“云办公”、“云课堂”,从5G远程诊疗到无人工厂再到“新基建”发力,数字技术不仅助力企业转危为机,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成为赋能政府推进精细化治理和高效服务的“利器”。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芜湖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江淮”战略部署,尤其是省政府《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重点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芜湖被省政府确定为2018年度全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全省仅合肥、芜湖、滁州3市入选。
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
坚持创新驱动,壮大数字经济创新主体。打造芜湖大数据产业园,招引旷世科技、奇安信、诚迈软件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来芜发展。培育并推动三只松鼠、共生物流、易酒批等一批产业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其中,三只松鼠、共生物流分别获批工信部制造业“双创”试点示范项目。2019年,德仓光电、映日科技、楚江科技等3家企业入选安徽省重点电子信息企业,易玩网络、奇瑞信息技术等4家企业入选安徽省重点软件企业。
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
加快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制造”示范。美的厨卫、三只松鼠入选2019年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全省仅8家企业入选。海螺信息、爱瑞特新能源等12家企业入选2019年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截至2019年末,共有30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推动“皖企登云”,鼓励芜湖企业采购使用本地云计算、大数据服务。2019年新增智能工厂7家,登云企业720家,奇瑞汽车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全省领先。大力发展机器人、通用航空等数字经济新业态。
推进“五位一体”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制造”示范。美的厨卫、三只松鼠入选2019年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全省仅8家企业入选。海螺信息、爱瑞特新能源等12家企业入选2019年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截至2019年末,共有30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推动“皖企登云”,鼓励芜湖企业采购使用本地云计算、大数据服务。2019年新增智能工厂7家,登云企业720家,奇瑞汽车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全省领先。大力发展机器人、通用航空等数字经济新业态。
芜湖数字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创新氛围浓厚,发展势头良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还存在大数据创新应用不足、龙头企业不多带动性不强、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深等瓶颈,制约着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
建议如下:
一、优化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环境
抢抓“新基建”机遇,在芜湖现有“1+5+6”创新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出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的专项政策,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研发中试等方面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拓展“互联网+公共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芜干事创业。进一步凝练芜湖创新文化,丰富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内涵,确保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不断升温。
二、壮大数字经济研发创新平台
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建设广覆盖、全方位、多层次的研发创新平台和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坚持适度超前、重点支持原则,加大对研发创新平台政策、资金、人力等全方位的支持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共建,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创造更好条件。鼓励中国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芜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等研发创新平台大胆探索,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申报国家、省各类创新项目,在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
三、招引培育数字经济高端人才
实施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注重结果”的原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人才中心、科研工作站等,在体制机制、服务流程上为柔性引进人才提供条件。加大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专项政策落实兑现力度,优化申请流程,探索多元化人才激励措施,构建人才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探索企业牵头、高校参与、研发创新平台提供集成支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面向产业的多层次、高质量数字经济人才队伍。
四、加强与长三角数字经济联动
发挥芜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发地的优势,下好“先手棋”,加强芜湖数字经济与长三角区域的联动,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支持沪苏浙大院大所设立分支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载体。加强政策对接,联合创建G60科创走廊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芜湖各类创新资源布局一批新兴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创新要素对接,扩大中国芜湖科博会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联合长三角城市共同举办各类创新要素展示和对接会,加强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对接合作,持续为芜湖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