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二老最近身体还好吧?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4月13日上午,弋江区中南街道滨江社区全科社工陈逸闻、宋来娟如约来到金域华府二号网格,探望了解已近耄耋之年的巢振董、戈国英老夫妻俩近况。“好着呢,谢谢你们又来关心我们,有社区照顾,子女也很放心呢。”独自居住、生活能自理的老夫妻还向跟随走访的记者介绍,平时网格员常打电话嘘寒问暖,邀请参加社区活动,前段时间社区又为他们装上了水表监测系统,只要水表两天没转动,系统就可以自动提示异常,又温情又智能。
(图片说明:网格员上门关怀高龄老人)
自去年年底推行“全科社工”、实行网格化后,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在滨江社区有着最直观的体现。据滨江社区党委书记范捷介绍,社区由10年前的800户已激增至如今的9000多户,短缺的社工难以匹配居民服务需求。 伴随着新一轮街道体制改革,中国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联合 中南街道共同开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探索,逐一破解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并在基层减负、全科社工、多元共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成效显著。“智慧滨江”建设让全科社工更加得心应手地服务群众,一系列智慧应用不间断地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安全。
“智慧滨江”究竟智慧在哪?
记者在社区走访时看到,根据不同小区隐患类别,目前已分重点区域搭建了人脸门禁、高空抛物、井盖监测、智慧路灯、智能水表、智慧消防、自动识别电动车进电梯等14个安全场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区有效互联,全时在线、感知预警、协同调度,达成无事报平安、有事早预警、事件可追溯的目标。“以利民五村的路灯故障为例,以往多是靠居民反映或社工巡逻发现再反馈,现在智能探测设备第一时间就可以发现并提醒全科社工、楼栋长和物业公司,进入问题事件处理流程。”范捷还举例,辖区的孤寡老人、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残疾群体等,光靠社工每天上门探望并不现实,已为这些特殊群体试点安装的智能水表恰好可以每天监测用水情况,减轻社工每日上门负担。据统计,“智慧滨江”安全场景试运行以来,已累计智能化识别高空抛物3起、燃气报警5起、电动车进电梯2起等,破安全盲区、立智慧大脑。
不仅如此,“智慧滨江”还先行先试、理清家底,盘点了任务清单114项,报表清单52张,吹哨清单56件;同大数据中心核对交互了每家每户居民信息、在职党员信息等,登记2136个辖区内部件;围绕人、地、事、物、情、组织六要素建立了数据底座,围绕党建、民生、安全、治理四个维度呈现了立体化社区一张图,实现从网格到楼栋,从单元到住户的全层级数据覆盖。自此数字化网格建成后,目前社区52张报表100%自动生成、智能填报。15个网格的全科社工也可以主动识别重点人房需求并提供精细化服务,例如根据不同租房性质提示不同访问频率,针对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主动提醒关怀,真正实现基层减负,让社工有时间有工具有信心深入网格。
基层治理光靠全科社工远远不够。范捷表示,目前滨江社区把区域化党建作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引入辖区共建党组织11个,发布党建微创投项目9个,促进区域化党建资源下沉。同时不断完善基层共治格局,加强全科社工职业化培训,每个网格挖掘、培育了10到20位居民骨干共治力量。已经研发“共治助手”软件平台,使全科社工、党员、志愿者、楼栋长、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各种共治力量,都能更高效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了“品牌共建、社区共治、成果共享”的多元化治理网络。
智慧化、数字化、多元化……在滨江社区,不断创新的网络实现了基层底数清、情况明;摸清了社区安全盲区;建立了党建引领、三网联动、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中南街道指导下,滨江社区还将继续扩大智能化场景覆盖面,推动全科社工沉入网格带动共治力量动起来,让基层治理更加有速度有精度有温度。
(原载2021年4月16日《大江晚报》)